烟气分析仪|噪音计|温度表|-中国仪器仪表交易网
烟气分析仪|噪音计|温度表|-中国仪器仪表交易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仪表资讯 >

[论文]浅谈纪录片《西藏一年》的 “噪音”表达

时间:2011-05-11 16:2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摘要: 纪录片噪音是纪录片观点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向观众表达的问题,它涉及纪录片选题标准、表达模式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采用田野观察的记录方式,客观而生动的讲述了西藏江孜地区八位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该片自播出以来,赢得了中国

  摘要:纪录片“噪音”是纪录片观点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向观众表达的问题,它涉及纪录片选题标准、表达模式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采用田野观察的记录方式,客观而生动的讲述了西藏江孜地区八位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该片自播出以来,赢得了中国媒体、西方媒体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好评,让西方普通民众认识了一个立体、完整的西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纪录片 噪音 《西藏一年》

  纪录片自诞生以来,由于其真实的力量,非虚构的本性,成为电影和电视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片种。我们强调纪录片是对现实世界的原始记录,这种记录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机械复制,而是要求纪录片必须能够传达某种观点,是对世界能动的反映,必须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噪音”。美国学者学者比尔.尼克尔斯认为,“纪录片的‘噪音’,就是让我们能够了解这种独特视点或观察世界的途径。”①也就是说,纪录片的“噪音”是指纪录片的观点、看法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向观众表达的问题。本文以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探讨什么因素赋予了纪录片属于自己的“噪音”。

  《西藏一年》是由旅英华人、独立制片人孙书云历时一年拍摄制作的一部观察式纪录片,该片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西藏人民各阶层生活的现状和风俗人情。通过跟拍白居寺僧人、妇女干部、乡村医生、饭店经理、乡村法师等八名普通藏族百姓一年四季的生活,生动展示了西藏的宗教信仰、婚恋、庆生等文化习俗,表现了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西藏,人们的幸福与困惑、观念的新旧对比等。该片一经播出便得到了西方主流媒体、中国政府和普通大众的热烈欢迎,该片在BBC播出后,又先后被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台订购与播放。《西藏一年》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巨大的文化传播价值,其根本是找到了属于纪录片自身的“噪音”表达方式。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选题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纪录片要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噪音”,首先要注重片子的选题,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一部好的纪录片要在选题的普遍存在与独特个体、历史性的绝无仅有和一般性的司空见惯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西藏一年》就很好的将选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在一起。纪录片的普遍性就是交代给我们影片所处的特定时空,该片选取西藏的江孜地区作为拍摄地点,具有普遍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西藏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民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但是,西方一些国家出于国家利益和反华的需要,始终将西藏描述成落后的、愚昧的、各种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都已被工业文明破坏的地区。该片监制格勒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很多西方人,看不惯或者不习惯他们虚构和想象中的精神乐园在西藏老百姓的现代化中消失。要么把西藏问题政治化,要么把它弄成人类唯一一个未解的秘密神秘化,归根结是不了解真实的西藏。”②《西藏一年》的导演孙书云就是将西藏这一普遍关注,西方观众又不是很了解的地区作为拍摄对象,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同时,该片注重强调纪录片选材的特殊性,导演深知,如果该片只注重对西藏宏观性、普遍性的描述,将成为抽象、空洞的论述。该片在描述西藏时,注重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来完成对影片的建构。采用田野调查式的跟踪拍摄了江孜地区八位普通人物的故事,讲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八位人物既代表了西藏典型的人物形象,同时又具有普通人物的故事性。
 

  • 泰仕(TES)噪音计
  • 群特(CENTER)噪音计
  • 泰马斯(TM)噪音计
  • 日置(HIOKI)噪音计
  • 衡欣(AZ)噪音计
  • 香港希玛噪音计
      二、“噪音”模式的有机融合

      比尔.尼克尔斯认为,纪录片可以分出六种不同的“噪音“,即不同的表达模式,他将其分为:诗歌模式、阐释模式、参与模式、观察模式、反身模式和陈述行为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西藏一年》巧妙地将几种模式融合在一起使用,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该片采取了以观察模式为主,同时融入了参与模式和阐释模式。作为采用田野调查方式拍摄的纪录片,该片的制作团队在西藏一呆就是一年,展现了观察模式对于真实事件长时间记录的特别毅力,同时特别强调影片的客观性,采用不间断的跟拍方式,抓取有价值的信息。“在北京举行的首播式上,主人公之一白居寺的喇嘛次成说,‘西藏台也来采访过我,但都是对着镜头说几句话就够了,但是他们整整跟了一年,连洗澡都不放过。’”③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西藏一年》之所以能够赢得中外媒体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其实是对该片尊重真实、自然记录的一种肯定。观察模式由于其摒弃解说和搬演,完全排斥导演的主观介入,因此影片常常缺乏历史感和事件发生的语境,常常变得晦涩难懂。《西藏一年》同时还采用了参与模式和阐释模式,其中不仅有为数不少的“真实电影”式的访谈拍摄,还有很多运用“格里尔逊式”画面加解说的制作手法。

      该片在讲述次平和师傅顿珠故事的时候就将三种模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很好的表现了师徒之间的代沟、矛盾和亲情。在甘丹寺外,师傅一再叮嘱次平要好好念经,做一位博学的僧人,而次平却表现出漫不经心,四处张望。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顿珠在心灵深处与佛像神灵进行无言的对话,次平的身心则更多地被八廓街上各色商铺的琳琅满目所深深吸引。这些段落采用观察式的拍摄手法很好的将事实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师傅与次平的对比,表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理念的巨大变化。同时,在这一段落中解说词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的用来说明人物与事件的背景或来龙去脉、有的用来进行评论或发问、有的表示感慨或良好的祝愿,有的则表示前景展望乃至抒写情怀。比如在甘丹寺朝圣时,解说词写道“顿珠带次平来甘丹寺朝圣,是希望次平一心学佛、礼佛、传承佛法。次平能理会师傅的苦心吗?”在这一段落中,参与模式中的访谈和互动也得到了充分的使用。通过对师傅和次平的访谈,使师傅与次平的理念冲突表现的更为生动和直接。总之,这部被称为观察性的纪录片,其实并不缺乏创作者即时或后期制作时的主体介入,这些介入一般都非常自然而然地顺着人物生活而来,也完全随着事件本身的发展而去,显得与跟踪拍摄所得到的人物故事本身浑然一体。

      三、叙事“噪音”的故事化表述

      尼克尔斯指出:“与诗意‘噪音’的发展同步,在1906年后的那段时期,一种更具有优势的表达方式也发展起来,那就是叙事‘噪音’”。④叙事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讲故事的形式,使影片的结构更加的引人瞩目、明白易懂。《西藏一年》就是以一年四季作为影片的主线,以八个普通西藏人的故事完成影片的叙事。导演在讲述八位人物时,总是善于发现他们平凡但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勤劳善良的三轮车夫拉巴,精明能干的饭店老板建藏,活泼好动的次平,心地善良的乡村医生拉姆,认真负责的妇联主任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三轮车夫拉巴每天都在积极的面对生活,他勤劳善良,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侄子充满爱心,他也经历过打工的失败,卖狗赔钱等许多不幸的遭遇,但他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苦难。

      结论: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不仅让国内的观众了解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西藏,同时,也让世界上关心西藏、不了解西藏的普通外国民众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西藏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巨大的文化传播价值。该片的成功得益于找到了属于纪录片自身的独特“噪音”表达方式,那就是要精于选题,善于切入,采用适当的表达模式和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善于表现真实,处理好客观表现与主观介入之间的关系。总之,该片为我们进行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来源:http://www.zaoyinji18.cn/newsshow.asp?id=5  http://www.bjtn17.cn/techshow.asp?id=864
  • 上一篇:http://www.twtes17.net/shownews.asp?id=841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